本篇我們分享希瓦古城巡禮的部分是:清真寺與喚拜塔(地圖上藍色的字)(圖片來源:Google)
Mosques(清真寺)
*Juma清真寺(10th century,1788)
希瓦古城共有六座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Juma清真寺」,Juma是「星期五」之意,穆斯林的禮拜天。它是一座多柱式的建築,木柱以3米分隔,共218根。
(下:Juma 清真寺平面圖,圖片來源:Khiva Guidebook)
(左上/右:Juma清真寺的入口與大門~)
根據阿拉伯的地理學家Mukaddasiy所述,Djuma清真寺是可追朔十世紀所建,它的建築概念源自於古代阿拉伯的清真寺,歷經多番修建,現在則保留十八世紀(1788-1789)改建後的樣貌。而十世紀所建的三支柱,其中一支保管於博物館內,在清真寺可見到其中兩根~Sorry,拍了一推的照片,還是不知哪兩根是十世紀所建滴~
朝向麥加(Mecca)的「天房」壁龕(mihrab),在寺的中央另設有專為祈禱前淨身而設的加溫裝置,方便信眾加熱聖水。中庭的天花板開了個小天窗,好讓自然光線灑進來,與空氣流通。
218根環繞中院的圓柱,圓柱上雕有花卉、星座、幾何圖案組成的雕飾,現在讓我們來欣賞這些精彩的圓柱木雕吧!
上面搭建的木質天篷,是為抵禦中亞地區惡劣的天氣設計的,可以隔絕Kyzylklum 沙漠的酷熱。
在Kungrad Dynasty(1763-1920)的統治下,希瓦恢復了獨立並達到了發展巔峰。這一時期建造了一批雄偉的伊斯蘭建築,以下的清真寺建築就是屬於這個時期所建的。我將拍的照片一遍遍看過,好像都沒有不小心拍到的照片,所以就翻拍「Khiva Guidebook」一書的,讓大家欣賞囉~
(下列清真寺的圖片來源:Khiva Guidebook)
*Yar Muhammad-divan(Said Ata) Mosque(18th century)
*Khasan Murad Kushbegi Mosque(1800)
*Bogbonli Mosque(1809)
*Ata Murad Matriza Kushbegi Mosque(1810-1835)
*Aq Mosque(1838-1842)
Minarets(喚拜塔)
所謂的喚拜塔(Minarets),通常建於清真寺旁,其功能就是「呼喚大家來禮拜安」。 伊斯蘭教依教派不同,每天需有3到5次的禮拜,例如流傳最廣的遜尼派(Sunnites),需於日出前(晨)、上午(晌)、中午(晡)、日落前(昏)、就寢前(宵),每天5次禮拜真主,而分布於伊朗、伊拉克的什葉派(Shiites),則只要在每天上中、中午、日落前和就寢前任選3次禮拜即可,拜前須作小淨。
古時由嗓門大的專司人員每天登樓塔五次喚拜吟唱Azan,以代替鐘鼓之聲。今日有現代科技-擴音器,就不需要再由真人爬上去喚拜,只要直接播放喚拜詞(Azan)即可。現在有很多清真寺的喚拜樓塔多為細瘦造型,無法讓人登上去,就成為一種裝飾性質大於功能性的建築元素了,例如: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後來被加上去的四支喚拜塔就是一例。
走在Khiva古城古城發現這些喚拜塔都相當的醒目,獨自立於清真寺的院落外,以很小的樓梯橋和清真寺相連,目前的喚拜塔都是經過重修的,但仍保有原本的尺寸與構造,塔身內都有樓梯,可以讓人爬上去。
喚拜塔利用小橋與清真寺相連~
*Kalta minor
我想希瓦古城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黃土色古城中,那支青色彩紬瓷磚覆蓋的「胖胖塔」,Kalta解作「短小」,直譯的話Kalta Minor即「短小的塔」(高度29m,底座直徑14.2m)。
人們又暱稱Guyok minar(即Green minaret之意),它為由西門進入,一走進去就可於右方見到Kalta Minor,是希瓦城內最美麗的塔,可惜塔未被完成,一直處於「途中」狀態。當時計畫設計是70-80公尺高,希望令距短塔400公里外(約5hr的車程)的布哈拉城(Bukhara)都能見到,但實際上太遠了,根本是無法見到滴~就像遠在350KM的高雄能夠看到台北的101大樓(508M)嗎?古時候人的想法還真是口愛阿!
關於Kalta minor無法順利完成有多個說法:
一、傳說布哈拉的統治者聽聞希瓦汗王要興建此塔,便也決定在布哈拉蓋一座小型的喚拜塔與之比美。布哈拉統治者找上了建造希瓦喚拜塔的工匠,要他在完成希瓦的工程後,便來布哈拉開工。但這個消息走漏了風聲,希瓦汗王得知此事後,便下令殺掉那位工匠。那位工匠聽到汗王要殺他,便丟下尚未完成的喚拜塔,逃離希瓦。
二、是建造期間發現,塔完成後,城內的清真寺會被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中止工程。
三、根據歷史學家Munis的說法,希瓦Muhammad Aminkhan可汗於1855年先行謝世,興建此塔的工程也隨之停擺,現在我們目前所見的這座塔其實是個未完成的「途中」作品。
*Juma Mosque Minaret(10th to 13th century)
Juma Mosque Minaret(高度47m,基座直徑6.5m), 緊鄰Juma Mosque,是Khiva最古老的喚拜塔,12世紀時倒塌,後來被Abdurakhman Mekhtar重新修護,不同於其他希瓦的喚拜塔,它的味道不在於華麗,它的裝飾也都直接以幾何形的磚雕來表現,是種樸拙的美。塔內有81個非常暗的階梯可爬,費用嗎?我們沒爬就不知啦。
*Islam Hoja Minaret(1910)
是希瓦古城中最新的喚拜塔,緊鄰Islam Hoja神學院,也是烏茲別克最高的Minaret(高度57.5m,基座直徑9.5m),是sfandiyarkhan可汗的岳父以及Islam Hoja所建的,塔身鋪蓋著藍綠色與紅色的彩紬瓷磚,一圈一圈逐漸環繞裝飾著高塔直到塔頂,這種的設計風格,讓塔看起來更加高聳的錯覺,塔身的圖案設計是源自於Ish-Muhammad Khudayberdyev手藝人的圖片,而塔頂的觸角則是1924年安裝的。塔內有120個迴旋階梯可通塔頂。費用嗎?一樣沒爬不知囉~
【希瓦古城的歷史二三事】
資料來源:百度互動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4%BC%8A%E9%92%A6%E5%86%85%E5%9F%8E
公元4世紀時希瓦屬於波斯花喇子模王國,它的繁榮要歸功於完善的灌溉系統,該系統抽取阿姆河水澆灌作物。 712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其後於1221年被蒙古人征服,14世紀末,連同整個花喇子模王國被帖木兒征服,1512年烏茲別克人征服該地後建立了兩個著名的汗國,花喇子模汗國和布哈拉汗國,在18世紀又建立了浩罕汗國。
希瓦是旅行隊穿越伊朗沙漠行程中的最後一個驛站,控制著從伏爾加河到中亞的行商路線。希瓦是這片領土的首府,1643年成為希瓦汗國的首都,這一地位一直延續到1740年。 19世紀,在孔古拉斯(Kungrad Dynasty)的統治下,希瓦恢復了獨立並達到了發展巔峰。正是這一時期建造了一批雄偉的伊斯蘭紀念建築。
作為穆斯林城市的伊羌卡拉內城,隨處可見裝飾著馬賽克、大理石和珍稀木材的重要建築遺跡。這些古蹟與乾打壘和土坯平頂房共同勾畫了一道傳統的建築風景。兩座引人關注的宮殿分別據守著城市東西主軸線的兩端,是庫尼亞.阿克利用17世紀一座要塞,在1825到1842年間改建而成的。各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商棧和浴室組成一幅完整的古蹟圖卷。作為保存完好、整體連貫的城市,伊羌卡拉內城成為銷聲匿蹟的花喇子模文明的罕有見證。伊羌卡拉內城的許多古蹟都帶有那個時代的建築特色。其中包括德尤馬清真寺,它是根據中亞地區暴虐的天氣而設計的。經學院則是中亞地區另一種罕見的穆斯林建築類型。希瓦城中最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是1835年建造的尼亞滋·沙裡卡清真寺、阿拉·巴爾坎·伊山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城中還有一座美麗的古堡,堡中矗立著希瓦汗國皇宮,宮牆為沙黃色,沒有窗戶,整座宮殿如一座奇特的碉堡。希瓦的本地建築也由於時光流逝而日益脆弱,Kunya-Ark就成為伊羌卡拉內城文化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