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聖經-孤獨星球
這幾年旅行常使用的旅遊聖經Lonely Planet(背包客簡稱LP,嘿~我不是說髒話喔!)在旅途中常常看見來自全球各國的背包客人手一本LP,雖然它的名字來自一個美麗的錯誤(見下面轉載文章),但我喜歡它的名字「孤獨星球」,旅行中認識的朋友,看到的風景總是來來又去去…,當停下腳步駐足時,發現只剩自己陪伴自己,穿梭在星球間的旅行既孤獨又豐盈!
我與LP的第一次接觸:2003年冬越南自助旅行8days,原有一位朋友計畫和我們一同前往,但他在出發前一天因背脊疼痛因素臨時取消,他拖我幫忙買越南的Lonely planet,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這樣一本全球知名的旅遊手冊,2004年夏德、瑞、奧之旅,則是我第一次真正使用這本旅遊工具書,它附有清晰的地圖,關於旅遊的資訊紀錄詳實,編排清晰有條理,而所使用的英文字彙並不難,英文程度普通的人也容易上手。相較於國內旅遊書籍更新速度也快,當習慣使用之後,便漸漸捨棄了許多中文旅遊書籍囉!
Lonely Planet: http://www.lonelyplanet.com
孤獨星球旅行指南:背包客的嘻皮之旅
原文載自:http://magazine.sina.com/lifeweek/000/2006-08-30/11123923.shtml
日本有一對叫吉田繪里和吉田友和的夫婦,70年代生人,2001年結婚。度蜜月時候突發奇想,拿著230萬日元准備環游世界。最後他們用了1年零8個月,到了45個國家。很多人對他們的行程好奇,他們就建了個“環游世界一周”網站,邊走邊更新,點擊量驚人。這個故事前溯30年,主角換成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就是“孤獨星球”的傳奇創始故事。
記者◎于萍
也是年輕人(當年他們分別26歲和22歲),也是蜜月旅行,他們開了一輛舊車,從英格蘭出發,沿巴爾幹半島穿越歐亞大陸,到阿富汗後賣了車,改乘火車、巴士、人力車、船,經過新加坡、印尼,到達澳大利亞悉尼,耗時9個月,平均每天花費6美元。當然兩個故事結局不同,惠勒夫婦沒有網絡,他們選擇在廚房的餐桌上把旅程整理成書,自己印刷,一天賣掉1500本。一次玩票成了“孤獨星球”出版集團的開端。
惠勒夫婦這次著名的旅行也用到了旅行指南──BIT指南。這是20世紀60年代倫敦的一家地下公司出的旅行資訊,由旅行者寫的“來自旅途中的信”組成,內容包括預約墮胎;幫忙找住的地方;怎麼幫毒販請律師來辯護……有真有假豐富多彩。他們帶著這麼本書上路,這次旅行奠定了夫婦二人,甚至“孤獨星球”系列的旅行風格:第一是“嬉皮”。在阿富汗,兩人恨不能大聲朗誦大衛‧托莫描述嬉皮之路的游記《天堂一季》:“阿富汗人很酷。他們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讓你覺得自己可以聰明、堅強、驕傲、一文不名、醉醺醺和華麗地穿衣,並且這一切可以共存。”他們坐在嬉皮之路阿富汗段的中心Sigi咖啡館,品薄荷茶,聽音樂(有謠傳說如果平克‧弗洛伊德周一在倫敦發了新碟,周五在那兒就能買到)。在馬來西亞,更多游客會把頭伸出窗戶對著他們拍照,潛台詞是,看吧,這里有背包嬉皮士。莫琳堅持認為馬來西亞官員在護照上蓋的“SHIT”字樣是“Suspected Hippies in Transit”(中轉的可疑嬉皮士)的縮寫。這樣的散漫不羈也在日後的“孤獨星球”系列里隨處可見,用托尼‧惠勒的話說,我們用“性感語言”寫旅行指南。比如怎麼表達“你戴套了嗎”,“你讓人生厭,快滾”諸如此類。另一個風格是“冒險”。1972年的阿富汗也許並不危險,但1972年的東南亞在西方旅行者眼中卻是生僻之地。夫婦倆在泰國發現了有美麗沙灘的小島,島上村民都圍著他們看。後來他們知道,他們發現了皮皮島。在仰光,因為旅館的價格超出了他們每天10塊錢的住宿標准,兩人直奔YMCA(基督教青年會),在那里被蚊子飽餐一頓。直到被奉為“旅行聖經”的《便宜走亞洲》全賣光了,他們也不過才剛剛還完貸款。現在的“孤獨星球”系列依舊是最好的介紹偏僻地點的旅行指南,南極,吉爾吉斯斯坦……這成了他們的聲譽所在。而每一本都會告訴你幾個省錢絕招。它的確是苦哈哈的背包族的“聖經”。
“孤獨星球”這名字來自一次誤聽。托尼‧惠勒把《Space Captain》這首歌里的“Lovely Planet”聽成了“Lonely Planet”。現在,“孤獨星球”這個充滿個人趣味的“美麗錯誤”已經成了全球旅行指南圖書市場的領袖,涵蓋600多個目的地,10種語言出版,全球銷售650萬冊,在Brand Channel“亞太區最有影響力的品牌”評比中位列第5,前4名是三星、索尼、豐田、LG。今年6月,“孤獨星球”系列與三聯書店合作推出中文版,當然延續了它“背包嬉皮士”風格。 惠勒夫婦已經是“旅行世界”的搖滾歌星,托尼‧惠勒被《紐約時報》評為“對旅行影響最大的人”。年近60的夫婦還是更喜歡另一個評價“指導奇怪的人去奇怪地方的專家”,他們仍像30年前一樣背著包上路,迷戀冒險。2006年,托尼重回阿富汗,這次是最危險的時機。他們特別津津樂道于攀越尼泊爾的安納普爾納峰(世界第十高峰,位于尼泊爾與西藏交界處),他們還打算2007年去一趟蒙古,對沒有去過蘇聯那些“斯坦”國家耿耿于懷。托尼說,這世界有230多個國家,我們大概只去過130個國家,還有100個呢。問到旅途中碰到最危險的事,他說:“我們必須十指交叉(意為上帝保佑)說,壓根沒有!也許對有些國家來說,出租車司機就是最危險的。”
“米其林指南”是輪胎公司標注公路編號的副產品,《Time Out》的創始人是倫敦喜歡玩的年輕人,每本旅行指南都延續了初創時的氣質,落到了志同道合者手中。當然,托尼‧惠勒認為攜帶旅行指南並不是旅行必備,真正要攜帶的是旅行心境:懷著謙卑的態度接近新地方,對有趣的東西不帶成見,嚴守讓自己開心同時也讓別人開心的旅行者義務,敏銳地感受被覆蓋在風景之下的層層歷史。-
◎你怎麼看網絡上旅行者發布的旅行信息對旅行指南書籍的影響?
托尼‧惠勒:網絡對旅行影響巨大,我們旅行的時候也經常用到網絡,比如Thorn Tree這個網站。現在旅行博客就是小圈子的“旅行指南”。“孤獨星球”也開始做網站和電視節目。以前我們說“孤獨星球”出版旅行指南,現在我們說,“孤獨星球”提供旅行信息。以前一些出現在旅行指南上的信息,現在有了更多載體,可以是網絡,電視,或者手機。我們與諾基亞合作推出了手機旅行指南,還與索尼合作推出了掌上游戲機旅行指南。人們永遠需要精確、及時、有趣的旅行信息。
◎“孤獨星球”系列有多少個旅行指南作者?誰負責他們的費用?
托尼‧惠勒:有超過200位作者為“孤獨星球”系列寫作,他們既有專職也有兼職。他們最大的職責是寫出最好的旅行指南,我們的要求是精確、有趣,盡量全面,有時候還要用“性感的語言”,比如在一個國家用什麼方式表達“我討厭你”。當然最重要的是誠實。我們會為作者提供旅費、住宿費和其他相關費用,具體怎麼花自主決定。我們不接受任何商業贊助,我們還會送管理人員去體驗作者的工作,比如CEO朱迪‧斯蕾特參與編寫過《吉爾吉斯斯坦篇》。我想讓他們體會,撰寫旅行指南是艱苦的工作,並不像看上去那麼浪漫,坐在辦公室里很容易忘了我們的旅行指南是如何開始的。最近我看到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說,伊朗的最新局勢都來自“孤獨星球”,而不是華盛頓。
◎“孤獨星球”包含了很多偏遠國家,為什麼選擇它們?
托尼‧惠勒:最開始,是因為那些“偏遠”國家非常吸引我們,而我們又不是在倫敦或紐約的大出版公司,為了避開競爭,就得幹點他們沒幹的。現在,很多所謂偏遠國家其實已經是旅游勝地。我們目前正在編寫《蒙古篇》和《阿富汗篇》,我們知道有許多旅行者都爭當第一個去過某國的人,或者爭當在一個國家被封鎖前第一個出來的人。旅行指南的銷售數量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聲譽。
◎“孤獨星球”有沒有在一些國家被禁過?
托尼‧惠勒:當然被禁過!我們要誠實,但有些國家有些人不喜歡誠實。那些徹底禁止“孤獨星球”的國家喜歡搜查你的包,發現了書就沒收,一般都是不安全的小國。一個強大、誠實的國家是不怕批評的。比如我們剛出《英國篇》時,對英國的旅游景點提出了許多批評,有些地方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又物不所值,我們還說游覽白金漢宮(當時那里是開放的)是浪費時間,因為女王品位很差,我們還說古老的史前巨柱沒有得到應有的推廣和介紹等等。英國媒體報道了這些批評,有人就非常生氣,但最終他們認為我們的旅行指南是誠實和正確的。
◎你和“孤獨星球”看上去都很喜歡“冒險”,那怎麼看待“奢華”旅行?
托尼‧惠勒:你說的不對,我喜歡“極端”旅行。我既喜歡在阿富汗整天睡在地板的睡袋里,也愛普吉的豪華酒店,每個房間都有小游泳池。“孤獨星球”最開始是為背包客所寫,那些初次旅行的年輕人是很重要的讀者,我們要好好照顧他們。現在我們依舊努力為他們工作,但我跟莫琳確實有點老了。很長時間以來,“孤獨星球”也努力為各種旅行者服務,不論年輕的背包客還是富有點的奢華旅行者,我們都可以提供旅行信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