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ondava Tsingy 大約兩百公里,其間沒有鋪好的柏油,路況巔簸而且跨過兩條河,辛苦的旅程其實就是為了一睹荊棘貝馬哈國家地質公園(Tsingy de Bemaraha N.P.)那雄、奇、險、秀、幽、曠千奇百怪的峰林。



西部的off-road,雨季根本不通,只有4月到11月的乾季才能造訪,因長達半年的雨季阻擋了當地人、遊客與探險家們的腳步,造就了一片保持完整億萬年來馬島孤獨進化的獨特地貌和生態凈土。(下/Min攝)



Tsingy de Bemaraha NP位於馬達加斯加西部的Melaky,面積666平方公里,依地質結構與規模可分為大荊棘(Grands Tsingy)與小荊棘(Petits Tsingy)兩區。連同北邊毗鄰的荊棘貝馬哈嚴格自然保護區(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面積853平方公里),合併超過152000公頃的石灰質地表覆蓋了整區,是馬島第二大的保護區,1927年就被列為自然保護區,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其列入世界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圖片來源:Google



荊棘貝馬哈國家地質公園(Tsingy de Bemaraha NP)提供不同等級(easy or medium or difficult)的健行步道,短則3、4小時,長則2天,我們則是在大荊棘(Grands Tsingy)一區健行約6小時左右。有關國家公園的健行步道介紹請參考:http://www.parcs-madagascar.com/fiche-aire-protegee_en.php?Ap=17


嚮導發給大家一條Harnesses (勾鋼索的安全帶),攜帶著安全帶健行。



我們在荒煙蔓草中步行一段路。途中還看到了黃嘴鳶(Yellow-Billed Kite)與幾隻野生的鸚鵡(Lesser Vasa Parror)。關於本區的自然觀察的部分將於下篇再分享。



走著走著路邊出現奇怪的大石,Grands Tsingy入口快到了,很像扇型貝殼韻律之美的岩石節理…



接著響導說明進入國家公園的禁忌,例如:不能用手指直接指著遠方,行進間不能大聲咆哮,不可隨地大小便,如需解放跟嚮導反應,他會帶遊客到適合的地點。這片石林是神聖的地方,曾是馬達加斯加的最古老的居民Vazimba族的庇護所,洞穴是他們古老宗教儀式禮拜地方,遊客在岩石的縫隙間,仍然可發現他們遺留下來的陶器或遺跡殘骸。


嚮導協助大家穿上安全帶,示範安全扣環的用法與進行路線,在石林洞穴間行走很熱,會消耗大量的體力,遊客需攜帶充沛的水。



先是垂降,大部分險峻的地勢都有架鐵梯或者安全踏點,遊客行走其間要把安全帶扣在石壁的鋼索上,行走要專注,並且手腳並用,攀爬是需要些體力才行。



進入狹小只能容納一個人的岩石縫隙裡,抬頭仰望是一線天



Tsingy這個字是馬達加斯加語(Malagasy language),意思是蹎著腳尖行走之意。



岩石真的非常的尖銳,建議遊客要攜帶手套,免得被尖銳的石頭割傷,我們備有台灣帶來的工作手套,但是健行時竟然忘了帶出門,所以我不時拉出我的衣袖來當手套啦!



數個岩壁往上攀、垂降、過山洞.



鑽過一個地洞,這段是最艱鉅,最險惡的山壁攀爬,不過比起我七月初的沙巴的神山行,攀爬馬島的Tsingy真的沒甚麼啦…



~呼~我們終於爬上最高點,鳥瞰整個石灰林,這種地形稱之為喀斯特地形(或岩溶地形)是地表流失的結果,歷時1億多年的風雨侵蝕形成針狀螺旋的超凡景觀,石灰岩高原受到酸性雨水的淋蝕,成千上萬的石灰質尖峰,形如巨針,多數高達50多米,變成黑色,據說是表面覆蓋了一層地衣。



當然在這夢幻的場景,是一定擺些搞笑的姿勢,為到此一遊做個紀念囉!嚮導學得真快啊,也加入我們瘋瘋癲癲的搞笑行列(左下/右Min攝)



大家還慫恿Joe仆街,喔~喔~不行啦!這是誰發明的鬼動作啊?還真難耶…



無論是石針林頂端,還是形成的縱深30到50米的峽谷底部,抑或地下溶洞,都棲息和繁衍著種類繁多的稀有動植物,仿佛一座垂直的「生物伊甸園」…



~眼前就是傳說中的吊橋曾經在國家地理頻道過環尾狐猴在黃昏時候,尖尖石林與吊橋間美極了,神奇極了!這是生態攝影師等待很久的夢幻畫面,想親眼目睹要有很好很好的運氣吧!雖然沒看見半隻狐猴,不過看到我們這群哺乳類小心翼翼在搖晃的木橋間行走,那一刻還真的很夢幻耶


另外行走吊橋上,一定要把安全帶扣在吊橋旁的鋼索上喔!



這個景點應該很適合拍武俠片吧!也是這趟荊棘貝馬哈國家地質公園健行最期待的高潮,往下看是縱深30到50米的峽谷,有懼高症的人應該會腳底發麻吧(Min攝)



越過吊橋,還有一段小吊橋與山壁要爬



岩石間那一條溝縫應該是河流經過侵蝕而成的吧?不知這些尖尖的山頭要經過多少歲月的侵蝕與風化,才會變成禿禿的小平頭呢?



結束健行的高潮,我們開始往下行…一樣要手腳並用啦!


再鑽過幾個小洞穴,這時就知道我腿短的好處,身高186cm的團長鑽小洞爬這段,應該很辛苦吧!後來還來了幾個身材壯碩的老外,卡在石縫間也很難過耶…



中午我們停留在陰涼的小峽谷岩石間休息。


午餐吃的是乾扁扁、令人難以下嚥的法國麵包sorry~我好像很挑食耶!



吃飽了休息片刻,下午有體力繼續再戰囉


一整天的健行,沿途可以看到復雜多樣的植被,怪石嶙峋的石林,遮天蔽日的大樹,豐富的動物生態等,真是充實的一天啊。



事實上,直到今天,依然還沒有任何一支科考隊能完整翔實地探測過,清楚描繪一份關於荊棘貝馬哈國家保護區的「藏寶圖」,這個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天然迷宮」,深入的石林,藏著許多尚未經登錄的動、植物的深奧秘密等待探險家、生態學家們深入險地,好好探究這片神奇的大自然!



有關喀斯特地形


荊棘貝馬哈國家地質公園的地形稱之為喀斯特地形(或岩溶地形)是地表流失的結果,喀斯特地形(Kras)也稱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鹽岩分布地區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現象。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為標誌的地表特徵。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因此在中國的雲貴高原有「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両銀」的俗諺但其千溝萬壑的特色卻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


該種地形地理學家最早在克羅埃西亞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因此又稱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河谷以南,並延伸到義大利東北角大城鄰近狹長地帶的一片高地。因為該地區絕大部份位於斯洛維尼亞境內,所以簡述為位於斯洛維尼亞是可以接受的。


喀斯特」是斯洛維尼亞伊斯特拉半島的一個地區。(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這裡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廣泛的厚實的石灰岩層。經過長時間的水流侵蝕,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質學家們將這種石灰岩層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有關喀斯特地形維基百科的詳細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80%E6%96%AF%E7%89%B9%E5%9C%B0%E8%B2%8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